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(如民俗活动、表演艺术、传统知识和技能,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、实物...... 
    2005年12月22日下发的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》中指出:“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,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社会...... 
    党梆子形成于17-18世纪之交。上党地区很早就有戏曲演唱,众多金元舞台和古老的队戏、院本、琴戏的流传就足以证明。那时也有昆曲和弋阳腔的演出。在晋豫陕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形成后,就有晋城人从那里学回,经过多年与本地民间艺术的碰撞融合,形成了上党梆子。在18世纪中叶,就班社林立,活动频繁。到了18世纪80年代凤台县鸣凤班的建立...... 
    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区,而本县南部山区则是生产犁镜的厂家,分布于横河、李圪塔、桑林、东冶、三窑、西交等地,离县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东冶镇则是出产铁矿的地方,其矿石质软纯洁,含磷高、含硫低,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、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,为铸犁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。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...... 
    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(市区)广为流传。八音,即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的统称,指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八类;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,主要使用鼓、锣、钹、旋、笙、箫、笛、管等八种乐器。故名八音会。上党八音会的音乐构成要素一是宫廷音乐,而是庙堂音乐,三是戏曲音乐,四是民间小调。其艺术特色大致有三:一是吹打并重,文武相接;二是声情并茂,演奏肩背;三是艺术容量大,本体特色强...... 
    皮黄腔什么时候流传至上党,其说法不一。有一种说法是:在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艺人因逃荒之故,将上党戏带出去把二黄戏换回来。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,因为山东省荷泽地区的枣梆和河北省永年县的西调,确是那个时期上党梆子传出去的;可是上党地区早就有了上党皮黄。 皮黄腔流传至山西上党地区称"上党二黄",在京剧兴盛时,当地人叫"土二黄",它虽是一个独立剧种,但从未有过专演皮黄的班社和演员。 二黄为52弦,西皮为63弦,是两个远关系调性的转换。反二黄由正二黄的52弦变为15弦,是近关系转调。唱腔结构,由上下句组成。上句是开放性的乐句,其旋律变化多端,可落在各种色彩不同的音节上,和下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而下句是收缩性的乐句,一般地 都落在其调式产音上。正二黄上句落1音的较多;下句落5,是微调式元音上。"西皮"是这一剧种的主要唱腔,男女行腔有别。"西皮原板",女腔上句落6音,下句为5音,也是微调式;而男腔上句可落在361等任何一音上,下句则一般都落在1上,是宫调式;西皮二板,一般常见的唱腔为,男腔上句落2,下句落1,是宫调式;女腔上句落6,下句落5,是微调式。这就是使它在男女对唱时形成了鲜明的宫、微调式的对比和交替。加上它的转调的应用,故听起来丰富多彩...... 
 
第四批国家非遗项... 
 
晋城市国家级非遗... 
 
焙面娃娃 
   
    传说区域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西历山一带。主要乡镇有中村镇、土沃乡、张村乡及龙港镇等。该地区山清水秀、植被良好,适宜古人类生活。这里建有很多舜王庙,人们崇拜舜帝,赞美他、歌颂他,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舜的传说故事。而且,人们建庙祭祀,以求他的保佑,期盼风调雨顺。传说充分反映了尧舜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。在人类社会远古时代,在尚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,人类文明靠口头传播,历山下川地区关于顺德传说故事,验证着历史,填补着空白...... 
    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,位于太行、太岳和中条山之间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由于山高谷深,重峦叠嶂,便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。渔鼓是阳城道情专用的击节乐器,呈圆筒状,为桐木所做,约70公分长,直径为(外径)9公分左右,用猪护心皮包往圆筒的一端,另一端为空筒(称鼓尾),打击时发出“镗镗”的响声。阳城道情说唱历史悠久,传说从元代就有道情说唱,据考证光绪年间(1875年)就有艺人开展道情说唱形式,推算至今已是近二百年历史了......